联华证券_实盘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排名-手机股票配资好吗 联合动力IPO:2023年实现盈利2025年上市是否太过仓促,目前尚未满产再投数十亿产能如何消化
你的位置:联华证券_实盘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排名 > 实盘配资平台 > 手机股票配资好吗 联合动力IPO:2023年实现盈利2025年上市是否太过仓促,目前尚未满产再投数十亿产能如何消化
手机股票配资好吗 联合动力IPO:2023年实现盈利2025年上市是否太过仓促,目前尚未满产再投数十亿产能如何消化
发布日期:2025-07-02 20:42    点击次数:117

手机股票配资好吗 联合动力IPO:2023年实现盈利2025年上市是否太过仓促,目前尚未满产再投数十亿产能如何消化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对整车的驱动性能、行驶安全、驾乘体验以及续航里程均起到决定性影响手机股票配资好吗,相当于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从蒸汽驱动到内燃机驱动,再到电力驱动,在汽车演进的过程中,整车动力零部件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动力”)主要从事电驱系统(电控、电机、三合一/多合一驱动总成)和电源系统(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二合一/三合一电源总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在如今的审核环境下其IPO进度是较快的,2024年12月31日被深交所受理,2025年6月12日通过上市委审议,6月25日向证监会提交注册。

从递交IPO申请到迈入注册环节仅耗时半年,得益于联合动力强劲的业绩涨势,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0.27亿元、93.65亿元和161.78亿元。不过公司70%收入集中于前五大客户,尤其第一大客户理想汽车的销售占比2024年上升至三成,双方还成立了合资公司研发五合一驱动总成,需要注意的是,该合资公司控制权已由最初的联合动力变更为理想汽车。

此外,联合动力此次上市拟募集48.57亿元,其中半数资金将用于产能扩张,然而考虑到公司目前尚未满产,新增产能能否消化是个问题。除去项目建设使用资金,还有8亿元将被用于补充营运资金,这一庞大的补流数额也引起了舆论关注。

技术先进性对比同行不突出,业绩增长迅猛但2023年才扭亏为盈

“电控、电机、电池”被称为电动汽车的“大三电”,前两者与减速器共同构成新能源汽车的“电驱系统”,是新能源汽车中实现电能转换为动能、动力输出与控制的核心部件。

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期”),联合动力营业收入分别为 50.27亿元、93.65亿元和 161.78亿元,其中来自电驱系统产品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3.21%、83.01%、87.23%,是核心支柱。

虽然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但公司2023年才实现盈利。2021年到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2.50亿元、-1.80亿元、1.86亿元、9.36亿元。

以联合动力2023年6月完成“有限公司”到“股份公司”的变更以及申报IPO的时间线来看,在预期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之时,公司就已着手准备冲刺资本市场了。

报告期内,联合动力的直接材料主要包括功率半导体、结构件、阻容器件、芯片及线束等,各期合计金额分别为35.87亿元、66.34亿元、115.83亿元,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2.55%、83.83%、86.24%。

从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13%-17%区间、直接材料占比近85%来看,产品附加值看起来并没有很高,与“技术壁垒高”似乎颇有距离。

关于创新性和技术实力,联合动力自诩拥有26项产品核心技术以及6大平台核心技术,受98项发明专利及40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但是交易所注意到,公司并未在披露的技术先进性表征中充分说明与行业先进技术的比较情况。

细究其拥有的核心技术,路线更偏向零部件的组装和整体功能、架构的优化,这些技术方向显然很难形成较同行具有竞争性的创新优势。

并且,当前主流整车厂的动力系统产品需求并非完全依赖外采,而是普遍采用“部分自制+部分外采”的供应链模式,甚至是完全自制。公开信息显示,比亚迪推出了八合一电驱系统、十二合一电驱系统,而特斯拉推出CTC(集成化底盘)技术,将电机、电控等三电系统纳入其中。

也就是说,联合动力不仅要面临同行竞争,还有来自下游客户的挤压,现存市场岌岌可危。

据披露,联合动力的部分客户已陆续设立子公司自制驱动总成,如小米汽车2025年2月新上市车型SU7 Ultra已在后驱中使用自研电机V8s,理想汽车等客户从采购驱动总成转为采购定子、转子等零部件,自制驱动总成。

另外,联合动力与理想汽车旗下北京车和家合资建立常州汇想,双方共同出资研发五合一驱动总成,适配理想汽车的增程式电车产品。目前,联合动力对常州汇想的持股比例已由最初的51.00%下降至12.66%,控制权易主给理想汽车。

联合动力最近几年犹如坐火箭般快速上升的业绩着实值得拍手称赞,但也需保持警醒,IPO阶段业绩大爆发绝非少见,但这些仰仗上市前亮眼业绩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后续能否持续增长才是关键。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近40家当年新上市公司预告净利润下滑超过3成。为了防范“上市即巅峰”的情况频繁发生,如今交易所对于业绩表现不寻常的企业已是慎之又慎。因此在几轮问询函中,业绩成长性均是向联合动力发出的首要问题。

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合计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71.73%、76.03%和 67.81%,2024年向第一大客户理想汽车的销售金额已达56.13亿元(下图),较2023年提升了3倍,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上升至34.69%。从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研发驱动总成来看,关系较为紧密,在IPO最紧要的一年,理想对联合动力鼎力支持其实并不意外。

过度依赖大客户更可能产生的后果是,无论该客户销量下滑、利润下滑挤压上游利润空间亦或实现自产、引进其他供应商,都会对公司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从小米转型造车如火如荼,到哪吒汽车销量暴跌等钱“救命”,再到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炮轰产业泡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看似花团锦簇,实则烈火烹油,竞争异常激烈。

根据乘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下降至2024 年的17.2万元,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更是自2023年的5%下滑至4.3%,“价格战”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

公开信息显示,2024年理想汽车入账1445亿元,同比增长16.6%,但净利润下滑了31.9%,跌至80亿元,主要原因是毛利率下降及费用增加。而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经营境况甚至延续到了2025年,根据理想汽车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1.1%,净利润同比下降20%。

实际在二轮问询中,交易所就已关注到理想汽车的业绩变化,并要求联合动力说明理想汽车的业绩波动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联合动力回复称,理想汽车2024年净利润的同比减少预计不会对联合动力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双方合作具备稳定性,销售增长具备可持续性。

交易所在下发最后一份反馈意见——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时,虽然未再直接点名理想汽车,但要求联合动力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客户经营情况变化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的相关风险,以及未来业绩增速下滑风险、原材料价格变化对毛利率造成不利影响的相关风险。显然,交易所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持续性不甚信任(上图)。

产能扩张居行业头部,消化措施含糊不清

本次创业板上市,联合动力也是依仗其快速攀升的业绩“狮子大开口”,拟向A股募集48.57亿元,其中补充营运资金的8亿元需求几乎相当于较多创业板拟上市公司募资额,另外26.12亿元将投入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13.23亿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项目,1.22亿元用于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

事实上,报告期内联合动力已经历两轮产能扩张,尤其是2024年,电驱系统产能几乎翻倍,电源系统产能也提升了近7成。在产能利用率上,只有电驱系统跟上了产能扩张的脚步,从84.77%增长至93.70%,电源系统产能利用率仅73.99%。

投入26.12亿元资金的募投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含零部件)159.17万套、电机75.68万套、电控97.28万套产能,三者合计电驱系统将新增332.13万套产能,对比目前产能(389.43万套)相当于翻了一倍。电源系统虽然仅拟新增39.07万套产能,但考虑到2024年扩产后26.01%的闲置率,即使拟扩张的产能数量较低,利用率实际也难以保证。

谈及产能消化措施及有效性时,联合动力摆出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额创历史新高的大背景,并将此作为产能消化的保障。随后公司在参考目前国内电驱系统及电源系统产能产量及行业在建项目的同时,提出随着技术进步及消费者对性能的追求,电机单车耗用量呈上升趋势,并表示自身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需新增产线匹配客户需求来表明扩产的合理性。

不过,各家同行布局的新增产能数量远不及联合动力来得多。依照联合动力的披露,在仅考虑产能30万台套以上项目的前提下,最高的臻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多个项目产能合计下也才290万套(下图)。联合动力单是电驱系统就将增加300余万套产能,市场的承载力真的足够吗?

并且,监管要求的是产能消化的有效性评估,而联合动力却回以扩产合理性的分析,似乎有些答非所问。

最后,联合动力此次拟募集8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目前的市场环境对于这一庞大补流需求的接受度恐怕不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往上市“圈钱”的前车之鉴让投资者的警惕心持续升高。

联合动力募投计划是否合理手机股票配资好吗,大幅扩产的必要性是否充分?有待监管的进一步审查。



相关资讯